高考志愿,选择之外是创造
张恒亮
又是一年升学季。高三的家长们都在考虑给孩子选择志愿的问题了。由于高考志愿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尤其是就业的巨大影响,家长们讨论最多的是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好找工作?于是,大学专业目录、高校招生计划都是家长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各式各样的志愿指导专家也对各类专业、学校的选择技巧津津乐道。我们认为,选择当然很重要,不同的选择,就会导致不同的学业路线,进而产生不同的发展状态。但是,我们想提醒一下大家,选择之外还有创造。
我们一直强调,大家在考虑志愿选择问题时,要回到初心,回归基本目标,也就是说,给孩子选择志愿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上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又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我们考虑的终极目标在于上某所大学、专业后,能够获得一份优质的就业岗位!如果大学毕业出来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那么这个大学不上也罢!工作是什么?是职业岗位,也就是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平台,你只有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你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在就业领域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寻找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可能是现成的职业,也有可能是自己要创造的职业岗位。比如由于电子商务的大发展,社会经济创造出了多少个前所未有的职位?网店设计师、网络广告设计、网络营销策划……,又比如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这里面的金融分析师又是原来的什么专业能够胜任的呢?这些在大学里面学什么专业能胜任该岗位呢?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社会经济的市场需要总是走在教育的前面,大学专业的开设永远都落后于现实的市场需要。写到这里,可能又有些专家会指出:“对了吧,我们早就说过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只要有综合素质,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请注意:专业不好选不等于专业不用选,一个是可行性的问题,一个是必要性的问题,两个概念。怎样让自己的专业选择赶上现实需要的脚步呢?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自身的学业规划。固然大学专业的开设有一定的周期,但学生自身却具有相当的选择灵活性,其一,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搭配实现系统优势和差异化竞争,比如学习小语种的同时,辅修法律或者经济类专业,这样学生就不仅只能当翻译人员,还可以成长为具有小语种背景的法律或财经专业人才,其就业竞争力就会大大提高。其二,学生选择了某一专业后,除了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学习而外,还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对未来人才市场的判断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它不一定是某个辅修专业,最大的可能是适应未来需要的某一种尚未成型的知识体系。而这才是对我们求学者在学业规划时最大的考验。记得前几年在北京大学的招生网站上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个观点,学业规划需要远见和想像力,斯言诚哉!
所以,各位忙于高考志愿选择准备工作的家长们,不要只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兜圈子,在选择之外,还记得要发挥自己的远见和想像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才是决胜未来之关键!
作者系明略学业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
要与明略研究院更多交流,请加入明略2016高考家长群(群号:217310096)